测温枪里的芯片暴富生意 | IPO观察
这一技术逐步商业化的脉络中,晶华微曾凭一己之力培养壮大了一位下游客户——志合电子。
2003年时,一枚欧美芯片在国内市场的稀缺程度有多高?180纳米、32个处理内核、把250万个器件集成到一块不到半个拇指大小的集成块上,卖出去可以价值11亿。
有了核心技术和与之带来的高毛利之后,晶华微上市前的股权架构却十分简单。除实控人吕汉泉、罗洛仪及一致行动人罗伟绍和员工持股平台之外,股东仅Pre-IPO轮的外部投资者超越摩尔和中小企业基金。其中,超越摩尔最大出资比例合伙人为国家大基金,中小企业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为中芯聚源。
回看晶华微主要产品SoC芯片的工作原理,今天解释起来可以在教科书上找到:将现实世界大部分物理量,比如体温、重量等等微弱的模拟信号,通过传感器采集,由内置的信号放大器放大,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模/数转换器)将其转换为更容易处理的数字信号,再将这个信号交由微控制器处理。处理后的数字信号可以通过LED屏显示输出,也可以通过和ADC功能相反的DAC(数模转换器)转为模拟信号以驱动其他装置。
那么,一个值得在当下时间点被抛出讨论的问题是,与过去的故事造血相比,芯片企业的真实产业价值应该如何体现?二级市场上看,车规模拟芯片头部企业纳芯微如今市值已经超300亿,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头部企业思特威市值接近200亿。这两家在上市首日就呈现了逆势而行的状态,前者在科创板多家公司破发的情况下,首日涨幅仍超10%,随后股价一路上涨突破300大关;后者则在一开始就高举高打,上市首日的涨幅就接近80%。
晶华微向志合电子形成的销售收入,数据来源:晶华微招股书,36氪制图
正如Pre-IPO轮投资方超越摩尔投资总监贺红荔向36氪描述的一样,“信号链IC是技术难度较高的领域,国产化率低,在医疗健康、工业控制甚至汽车应用方面均有非常大的国产化替代空间。”在多家半导体企业走向资本化的此刻,虽然上市后票价仍是悬案,但更值得推敲的是产业价值高低,而上市这件大事,也只是一家20年芯片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小事”。
已被资本市场掂量的公司能直接展示票价高低,而处于上市进程中的企业更能探究其在产业链条中的价值塑造。这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晶华微,这家近20年企业,在上市前仅进行过一轮Pre-IPO轮融资,但却凭借高利润支撑着其长期以来现金流为正,仅靠自身收入就能够支持企业的发展。
晶华微募集资金用途,资料来源:晶华微招股书
亮眼业绩的背后,一方面是智能化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机械仪器逐步向电子仪器转变;另一方面是晶华微长期的产业合作关系,使得其在同一个客户身上形成的销售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赵双龙参与了设计并量产了晶华微的高精度数字测温芯片、高精度温控RTC芯片,从初加入晶华微任模拟IC设计工程师,至今已担任晶华微董事、副总经理;
高毛利的背后,是晶华微核心技术的不可替代性。首先,和国内其他芯片厂商相比,晶华微成立之初就围绕高精度ADC技术研发产品,产品性能可以和全球同类别企业相较高下;同时,晶华微围绕核心技术,掌握了产业链上的高话语权,避免其向低毛利领域发展拉低综合毛利率。
陈建章亦为晶华微技术团队核心成员,23岁本科毕业后就加入了晶华微,由模拟IC设计工程师一路晋升至IC设计组长、IC设计经理再到现担任晶华微监事和资深研发经理。
2005年,由罗伟绍带领的晶华微核心技术团队成立晶华微,成为国内第一批芯片设计公司,就是希望将高精度ADC等核心技术引入到中国大陆。罗伟绍博士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学专业,创立晶华微之前曾任职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美国美敦力、美国InControl工程师。也正因这种技术色彩,晶华微成立之初就突破了工控HART通讯调节器芯片,其兼容ADI的系列芯片,打破工控行业国外垄断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但自立于世的姿态也有,在晶华微前五大客户中,与额温枪有关的客户就占据三位。经销商科视通成为晶华微2020年的第一大客户。2016年和晶华微建立起合作关系的静是福成为第二大客户;晶华微和心一兰建立合作是在2020年,也在前五大客户名单上位居第四。
疫情推动是晶华微可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晶华微持续增长的全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