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轻工学部为依托的包装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探
0 引 言
包装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1],我国包装工业经过三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包装大国,但要成为包装强国还任重道远.现代包装工程技术是基于产品保护、便于储存和运输、促进销售,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为目的和任务[2].包装教育者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包装工业的发展与包装科学技术的研究,包装高等教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包装专业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1952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率先开设了包装工程本科专业,并在1957年建立了独立的包装工程学院,逐步形成了规范、完整的培养体系[3].此外,德国的莱比锡高等学校、乌珀塔尔综合高等学校、德累斯顿大学、达姆施塔特工学院、汉堡理工学院、柏林理工学院、斯图加特印刷媒体学院、慕尼黑高等高校都先后开设了与包装专业技术相关的课程并培养包装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在我国,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需要,1962年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最早开设了包装专业课程,并于1977年开始招收包装工程机械方向的本科生[4];1993年教育部将包装工程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5];1999年,教育部将包装工程专业列为国管本科专业行列之中[6].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包装工程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已有60多所[7],包装高等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和突破,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坚实有力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现代包装工业及其相关行业发展迅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革新,对包装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宽更广的要求,这就需要包装科技人才具有扎实稳固的基础理论和牢固系统的专业知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掌握现代包装工程技术,把握国际包装行业前沿发展趋势,强化专业方向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包装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应用性专业,其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但目前的课程教学体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进行改革[8].
1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包装是一门高度综合、交叉的应用型技术学科[9],其课程体系具有以工为主,强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等特点[10].根据人才需求方向,目前主要分为包装设计、包装印刷、包装机械、包装测试、包装管理和包装研发等6类.具有鲜明特色包装工程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目前包装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做好学科的定位和体系的优化对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直接相关.然而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不明确、培养思路不清晰、实践教学环节教育与管理相对薄弱、人才培养不符合市场需求等问题层出不穷,因而在实际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系统,专业方向划分不明确.
包装工程是应用型多学科相交叉专业,涉及材料、机械、生物、艺术、计算机等学科,而不同的学科之间又有不同的理论基础课程和研究方法[11].虽然课程设置很全面,但专业特色不鲜明、不突出.此外,课程之间存在学习内容重复而有的专业课缺乏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的支撑,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深度不足,课程间缺乏有效联系和结合的问题.
科学合理规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对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起着根本性、指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课程间的衔接以及比例问题是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的关键,为此在培养模式中构建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课程结构.学习分为普通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等4部分,其分值比例约为1.4∶1.8∶1∶1.2,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结果适当调节不同课程的比例,使得教学内容环环相扣.
(2)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有些高校虽然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教学管理思想.相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且教学形式多样,但是实际的实践规范还比较欠缺,虽然已经采取了一些方法来改善,但在实习教学计划安排上仍然显得被动应付.此外,一些高校提供的平台存在局限性,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开办包装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与企业各自为政,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系,使得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需求.校企之间针对学科建设的开展、专业与课程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等方面未能得到统一的标准,不利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包装教育的发展[12].